咨询热线:021-80392549

 QQ在线  企业微信
 资讯 > 人工智能 > 正文

“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解读 提升知识技术储备迎接人工智能时代

2021/09/07中国经济时报343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对未来一个时期劳动力供需产生较大影响的长期性、趋势性问题。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应用步伐的加快,对就业会产生更多结构性影响,简单重复性越强、标准化流程化程度越高的行业,越容易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他们认为,要提升劳动者智能化技术通用技能,持续更新个人知识技术储备,不断提升人力资本平均水平,同时发展人工智能的衍生产业、高端服务业,以减小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对就业的冲击。

人工智能


就业替代效应持续显现


“人工智能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就会产生就业替代效应,总体来说,就业创造效应大于就业替代效应。”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原倩认为,人工智能带来的新产业新业态新需求的“增量”将明显超过其所替代的“存量”,并且发展时间越长,个中差距越大。其中,在低技术含量、低创新水平和低灵活性的行业和环节就业的劳动者,受人工智能的冲击更大,在高技术含量、高创新程度和高灵活性的行业和环节就业的劳动者,受到的冲击将相对较小。


在北京海淀区经营着一家餐厅的姚先生告诉本报记者,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真真切切地影响着他的经营方式。“最明显的就是服务人员的配置。很多餐厅还流行使用机器人传菜,既方便准确又节省人工成本。只需要稍微调整一下店内的桌椅分布,留出适合机器人行走的空间即可。”姚先生说。


不过,姚先生认为,诸如厨师等需要创新、个人特色明显的工种,短时间里还难以被人工智能取代。总而言之,随着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应用步伐的加快,对就业会产生更多的结构性影响,简单重复性越强、标准化流程化程度越高的行业,越容易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即承担程序性工作的劳动者,如数据分析员、机器操作员等,更容易面临失业风险,而如文艺工作者、厨师等承担非程序性工作的劳动者面临的失业风险相对较小。


持续更新知识技术储备是防“替代”良方


下一步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对就业带来的影响?《规划》提出,要建立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对就业影响的跟踪研判和协同应对机制,避免其就业替代效应短期内集中释放。


对此,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建议,一要将各类就业新形态纳入国家“就业优先政策”,鼓励和支持灵活就业,并将其纳入就业监测体系,把握新就业动态和趋势,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二要健全失业预警机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人才供应和市场需求匹配度,减少劳动者转岗和搜寻成本。三要建立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教育培训制度。一方面,要让数字技术成为教育的“必修课”,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社会化机构等开设针对性课程,开展数字知识和技能教育,满足数字化转型对高技能数字化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支持市场发展各种技能培训,创新培训方式,建设开放学习平台,满足终身学习需求,持续增强劳动力对技术变革的适应能力。此外,还要发展人工智能的衍生产业、高端服务业,进一步减小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对就业带来的冲击。


对于个人而言,中国人民大学讲师黄泽清表示,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先进手段提高学习效率,做好心理和技能的储备。另一方面,要充分了解人类的天然优势,包括思维能力、多维度的模式识别以及高度复杂的人际沟通等能力,并积极提升这些能力以适应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即使未来人工智能非常接近目前的人类思维,也可以综合上述能力创造出更高层次的思维和意识,以减少人工智能的就业冲击。”黄泽清说。

关键词: 人工智能




AI人工智能网声明:

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网站(www.aichinaw.com)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联系电话:021-31666777   新闻、技术文章投稿QQ:3267146135   投稿邮箱:syy@gongboshi.com

工博士人工智能网
商城
服务机器人
智能设备
协作机器人
智慧场景
AI资讯
人工智能
智能机器人
智慧城市
智慧农业
视频
工业机器人
教育机器人
清洁机器人
迎宾机器人
资料下载
服务机器人
工博士方案
品牌汇
引导接待机器人
配送机器人
酒店服务机器人
教育教学机器人
产品/服务
服务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
机器人零部件
智能解决方案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扫码反馈

扫一扫,反馈当前页面

咨询反馈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