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21-80392549

 QQ在线  企业微信
 资讯 > 人工智能 > 正文

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引热议,专家呼吁确立有限法律主体制度

2024/09/02光明网225

在人工智能(AI)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其对社会生活与法律框架的深远影响日益显著。近期,关于“人工智能是否应当成为法律主体”的议题在学术界与社会各界引发了广泛讨论。尽管有观点坚持人工智能应维持其客体地位,但多位专家指出,将人工智能确立为有限法律主体,对于明确权利义务、促进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客体定位面临挑战

当前,民法体系多将人工智能视为客体进行规制,这在处理人工智能引发的侵权责任及产品缺陷认定等问题上显得力不从心。传统侵权责任制度建立在个人过错基础上,难以应对人工智能高度自主决策带来的挑战。同时,人工智能系统的复杂性及“算法黑箱”现象,使得产品缺陷的认定及责任归属变得异常复杂,不利于受害人权益的保护。

此外,将人工智能视为客体还可能抑制科技创新。在快速发展的智能时代,法律应成为技术进步的助推器而非绊脚石。现行法律框架在应对技术迭代和应用场景扩展时显得捉襟见肘,无法为技术创新提供足够的激励机制和安全保障。

有限法律主体制度的必要性

针对上述问题,多位专家呼吁将人工智能确立为有限法律主体。他们认为,主体制度是权利、行为、责任制度的基础,赋予人工智能有限法律主体地位,有助于实现权利和责任的清晰划分,推动科技创新的健康发展。

具体而言,有限法律主体的“有限性”体现在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的限制上。人工智能将主要享有经济性的财产权利,而非伦理性的人格权或身份权。其行为能力将受到编程逻辑及法律规范的双重约束,确保其行为在法律和社会可接受的范围内。同时,其责任能力也将是有限的,法律应为其创设特殊的责任承担机制,如设立信托账户、购买保险等,以减轻相关参与人的责任负担。

历史与现实的启示

从历史角度看,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是随着社会需求而不断演变的。从“人可非人”到“非人可人”,民事主体制度不断扩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法人制度的出现及胎儿在特定情形下的民事主体地位,均体现了法律对现实需求的回应。同样,赋予人工智能有限法律主体地位,也是法律适应智能时代需求的必然选择。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法律制度的革新势在必行。将人工智能确立为有限法律主体,不仅是应对当前法律挑战的迫切需求,也是促进社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必要之举。尽管这一路径充满争议,但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科技环境,法律制度应勇于探索、积极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

关键词: 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




AI人工智能网声明:

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网站(www.aichinaw.com)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联系电话:021-31666777   新闻、技术文章投稿QQ:3267146135   投稿邮箱:syy@gongboshi.com

工博士人工智能网
商城
服务机器人
智能设备
协作机器人
智慧场景
AI资讯
人工智能
智能机器人
智慧城市
智慧农业
视频
工业机器人
教育机器人
清洁机器人
迎宾机器人
资料下载
服务机器人
工博士方案
品牌汇
引导接待机器人
配送机器人
酒店服务机器人
教育教学机器人
产品/服务
服务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
机器人零部件
智能解决方案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扫码反馈

扫一扫,反馈当前页面

咨询反馈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