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21-80392549

 QQ在线  企业微信
 资讯 > 智慧农业 > 正文

“智慧农业”开启昆明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时代

2021/04/13新华网849

日前举行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在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昆明要有危机感、紧迫感,特别是要将土地、水资源等放在突出位置、作为“生存之战”,利用好窗口期加快调整农业生产方式,迅速扩大设施农业比例,切实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补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突出短板,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当前,一个个颠覆传统认知的农业生产方式,正渐渐开启昆明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时代。本报选取了昆明农业产业发展中的部分案例,以飨读者。


这是一个“三无”农业基地,但其不仅没被淘汰,反而引来无数同行争相学习观摩;农民种地却脚不沾泥、手不摸肥、面不朝土、背不朝天,产值是传统农业种植的好几倍……一个个颠覆传统认知的农业生产方式,正渐渐开启昆明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时代。


智慧农业

“三无”农业


助企业产量收益翻番


春日的阳光洒满了荒川村,宝夕公路(宝峰—夕阳)穿境而过,路边放眼望去全是种植大棚,一个类似阳光玻璃房的设施特别显眼,入口处悬挂着红色布标,上面写着“云南永茗花卉种植有限公司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字样。荒川村位于晋宁区双河乡荒川村委会,大部分村民以种植花卉为生,永茗花卉是这里的“明星”,附近的种植户、合作社争相前来学习观摩。


“他们主要是来学习‘三无’花卉种植方式。”云南永茗花卉种植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说。李永已有20多年的花卉种植经验,但最近两年按传统方式种植花卉,产量大幅下降,花卉品质很难保障,收益也不理想。如果再这样继续种下去,不仅公司难以为继,而且这片土地也将失去耕种价值。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昆明传统花卉种植地逐渐从呈贡区向嵩明县、晋宁区以及玉溪市等地转移。在这些种植区,长期的反复轮作,导致土壤盐碱化逐年加重,有的甚至无法耕种,花卉、蔬菜等作物的产量、品质不断下降。


“生态环境保护不是一句空话,需要落实于行动。”李永说,经过反复学习和专家指导,2019年,永茗花卉投资数百万元,将荒川村50亩传统种植大棚改造成智慧种植大棚,实现产量和收益翻番。


说起改造后的变化,李永认为,“三无”种植(无土栽培、无排放、无污染)是亮点。具体来说,从人工看,采用传统种植方式,产一茬花需15个人工,50亩地的成本约15万元。改造后日常管护只需1个人工(采花时需增加人工),成本可降低3万元至5万元,一年产7茬花,年降低成本21万元至35万元。从产量和品质看,采用传统种植方式,一年最多产5茬花,改造后采用无土基质栽种一年产7茬花,每茬花的生长周期从原来的60天缩短至45天。采用传统种植方式,一棵花的产量最多为3枝,采用无土基质栽种平均产量为5枝左右,最高可达七八枝,而且花形、花色全部可控,品质优于传统方式。


更重要的是,这50亩种植基地所用基质、水肥全部可以回收反复利用。李永介绍,采用传统种植方式,50亩地浇一次需要200吨水,浇下去的水还没被作物吸收就流失了。而采用新方式后,每次可回收近50吨水,一茬花可节省近3000吨水,全年可节省超2万吨水,仅此一项就可降低成本2万多元。同时,还可节约肥料,一茬花可降低成本约5万元。基质经消毒后可反复使用,有利于土壤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三无”种植是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的体现。其智慧大棚不仅安装了微型气象站,还有自动温控、湿控、滴管等一体化设施。在李永看来,转变种植方式初期投入看似巨大,但年度折算下来,收益还是非常可观的。


智慧农业

工厂化农业


种花不用锄头用电脑


与永茗花卉不同的是,在位于晋宁区的云南爱必达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宝峰基地,迷你玫瑰花的种植是在脚不沾泥、手不摸肥、面不朝土、背不朝天的智能温室大棚里完成的。


“我们这里种花不用锄头,只用电脑。”爱必达公司行政总监周勇说,基地占地面积45亩,约30000平方米,其中包装车间占了5000平方米,其余25000平方米为花卉种植区,全年所需工人不到30人,而且大部分是在包装车间工作,种植工人只有10人左右。


与传统温室大棚不同的是,基地的地面全部硬化,花卉是在不落地的苗床上种植,所有设施都围绕花卉作物的生长需求而设计,像工厂流水线一样生产,是对传统农业耕种方式的颠覆。种花只用一台电脑,就可以控制花卉从种苗到鲜切花的生长全过程,而且想让其什么时候开花,就什么时候开花。这是因为大棚内采用全自动化设施,并按人工预设的最佳生长参数,电脑智能调节棚内温、光、水、气、肥等生长要素,为花卉等作物营造一个完美的生长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棚内完全不受外界气候影响,可以全天候生产,打破了传统农业产能和价格波动周期的限制。周勇介绍,智能温室大棚亩产量是传统种植方式亩产量的2.5倍至3倍,实现了农业产业规模化、工厂化、标准化生产。投产以来,宝峰基地连续3年年产量稳定在250万盆至300万盆,所产迷你玫瑰盆栽占全国消费市场的60%以上,年产值1900万元至2100万元,创造了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利润最高的行业纪录,吸引周边不少花农、合作社前来学习。其中,晋宁区张良花卉合作社、林茂花卉合作社等先后借鉴其物联网运用技术,并取得成效。


事实上,“十三五”期间,昆明已开始设施化、智慧化、数字化农业的一系列部署,于2020年在宜良县、晋宁区、寻甸县先后启动实施了基于物联网运用的花卉种植、水果种植、肉牛养殖等。其中,结合寻甸县“一县一业”肉牛养殖产业示范县建设,在云南寻甸伊泰食品有限公司、寻甸海潮集团有限公司等8个养殖区开展肉牛养殖物联网运用示范。


智慧化农业


完善全市农业物联网运用


昆明市农业农村局市场与信息化处处长马云辉介绍,早在2016年,昆明就从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实际出发,按“突出本地特色,坚持适度超前谋划”的思路,出台了《昆明市“互联网+农业”行动方案》,为全市“数字农业”发展制定了工作思路及内容架构。同时,通过昆明市人民政府与云南农业大学“校地合作”,建立了由市农业农村局、云南农业大学大数据学院、昆明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三方共同成立的“政府+高校+国有平台公司”合作机制,三部门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昆明市数字农业发展。


目前,上述三方已初步建成云南农业大数据昆明分中心,初步形成农业资源一张图、气候土壤信息一张图、市场信息一张图等系统,为昆明市农业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开发了“智慧农业物联网应用云平台” “农业市场大数据分析软件系统”。目前,软件硬件系统平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昆明市建设“数字农业”提供统一存储、运营、分析保障。


从实际运用来说,昆明已初步建成“数字云花”运用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运用系统、“三农”基础信息运用系统、农业物联网运用示范等六大应用体系。其中,“三农”基础信息运用系统已初步建成基础地理数据库、农户基础信息数据库、农业基础信息数据库、农村基础信息数据库。收录了748592户农户、2553092名农村人口的基础信息,1249个行政村九大特色产业的种植面积及产量的基础数据,1249个行政村的基本情况,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村环境整治情况等基础数,为全市设施农业、智慧农业、数字农业提供了坚实基础。


马云辉透露,目前,昆明围绕产业集群、“一县一业”特色支柱产业,将在农业种植、养殖领域优选现代农业设施基础条件好、产品品牌优、市场占有率高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永茗花卉、爱必达等,通过建立农业物联网运用示范,以点带面,不断充实完善昆明市农业物联网运用,推动昆明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全市“三农”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智慧农业




AI人工智能网声明:

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网站(www.aichinaw.com)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联系电话:021-31666777   新闻、技术文章投稿QQ:3267146135   投稿邮箱:syy@gongboshi.com

工博士人工智能网
商城
服务机器人
智能设备
协作机器人
智慧场景
AI资讯
人工智能
智能机器人
智慧城市
智慧农业
视频
工业机器人
教育机器人
清洁机器人
迎宾机器人
资料下载
服务机器人
工博士方案
品牌汇
引导接待机器人
配送机器人
酒店服务机器人
教育教学机器人
产品/服务
服务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
机器人零部件
智能解决方案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扫码反馈

扫一扫,反馈当前页面

咨询反馈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